开学伊始,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经验分享会在我院举行。现代技术学院的刘雪婷老师以其暑假期间参加的北京大学——沈阳城市建设学院骨干教师研修班所学所感为主题,为全院教师带来了一场关于AI技术深度融合教学实践、赋能课程改革与思政育人的精彩报告。她以自己主讲的《建筑材料》课程为例,生动详实地对比了引入AI工具前后的课程建设情况,展示了技术革新为传统工科教学带来的深刻变革与无限可能。

分享会伊始,刘雪婷老师首先介绍了此次北大之行的背景与总体收获。她谈到,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北京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标杆,其所组织的培训聚焦前沿,旨在探索AI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培训内容涵盖了智能教学平台的操作、数据驱动的学情分析、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以及AI环境下的课程思政构建等多个关键模块。刘老师强调,此次学习不仅更新了她的教育理念,更掌握了一系列能将抽象技术转化为具体教学生产力的工具与方法,使她深刻认识到AI并非遥远的概念,而是可以即刻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实践的有效手段。

刘雪婷老师以《建筑材料》这门专业基础课为例,剖析了传统教学模式面临的诸多挑战。该课程内容理论性强、材料种类繁多、性能指标复杂,且与实践应用紧密结合。以往的教学中,虽注重知识传递,但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多依赖于教师讲授、PPT展示和静态图片。在大班授课背景下,教师难以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知识盲区,答疑和辅导难以覆盖全体,分层教学实施难度大,个性化指导明显不足。此外,尽管课程思政日益受到重视,但有时仍存在“硬融入”“两张皮”的现象,未能自然、深刻地与专业技术知识讲授相结合。

经过北大培训的启迪与赋能,刘雪婷老师对《建筑材料》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智能化升级改造,展示了令人振奋的新面貌。

在教学内容与形式方面,她利用AI生成课堂教学工具,如倒计时小工具、仿生人讲解视频、调查问卷、云图等等有趣又生动的教学工具,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库,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前沿紧密连接起来。过程性评价与智能反馈也变得更为高效,AI工具可用于作业自动批改、简单编程任务检查,并提供即时反馈;同时,分析学生在平台上的学习行为数据,如视频观看时长、知识点反复学习次数、讨论参与度等,为教师提供了精准的学情预警和教学调整依据,使教学评价更加科学全面。

通过对比AI应用前后的课程建设,刘雪婷老师总结道,AI工具的引入远不止于技术层面的叠加,更是引发了教学范式的深刻转变。教师角色正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设计者和激励者;学生角色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协同建构者;课程本身也从单一的知识载体转变为融合知识、能力、素养与价值观的综合育人平台。她表示,课程升级是一个持续迭代和优化的过程。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AI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让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育人根本目标。

刘雪婷老师的分享在与会教师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和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报告内容前沿、案例详实、极具启发性和可操作性,为我院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思路和实践范例。

此次分享会不仅是一次成果展示,更是一次全员动员,标志着现代技术学院在探索智能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